最近一家高端电竞馆火出圈,除了机器顶配、环境像咖啡馆,最吸睛的是“陪玩服务”。点单界面像外卖,段位、声线、擅长位置都清清楚楚。小岚就是其中的头部陪玩,价目表上写着:800元/小时,节假日翻1.5倍,预约排到半个月后。
她并非一开始就这么“贵”。刚入行时只有100元/小时,还常被放鸽子。转折点在一次线下赛,她拿了MVP,被店里做成宣传海报,粉丝群迅速涨到两千人。从那以后,订单量爆表,平均每天接4-6小时,赶上赛事周还能通宵陪练。
上个月,她创下个人纪录:税前12万。账单能拆给你看——基础时长6万、连麦互动2万、定制教练课3万、打赏1万。她笑称自己是“直播与电竞的混合体”,但比主播更重技术,比教练更重服务。一句话:既要会赢,又要会哄。
可这份工作并不轻松。她的工作表精确到分钟:16:00热身排位,17:00上单带练,19:00双排娱乐单,21:00开黑五排,23:30复盘回访。熬夜是常态,嗓子也常沙哑。为了不被喷,她背了厚厚一本“英雄对线手册”,每个版本更新都要重新研究。
情绪劳动才最耗人。她总结陪玩的“黄金三件套”:不抢风头、不戳痛点、随时接梗。明知道客户操作失误,也要先夸“思路对了,我们换个节奏”。遇到人身攻击时,她一律冷处理+报备客服。她说:“打游戏两小时,公关要做四小时。”
家里人始终不理解。父母在县城做小生意,听说女儿“陪玩”,第一反应是“像不像正经工作”。她解释许多次,甚至带父母参观店里、看合同、看纳税记录,仍避免不了亲戚席上的议论。她无奈:“很多人只看词,不看事。”
感情更棘手。她谈过两段恋爱,刚开始男生觉得“会打游戏的女友很酷”,热恋期过了就开始介意:为何半夜还在语音?为何和陌生男生排位?她试着让对方旁听,反而引发更多猜疑。最后一次分手,就是在她通宵带飞后收到的“我们不合适”。
她也不完全否认风险。偶尔遇到越界要求,她会果断拉黑并向店里报备。店里也升级了规则:必须线下在店,禁止私下加联系方式;全程录屏存档;订单标签不含任何暧昧词。她说:“边界越清楚,专业越值钱。”
问她未来计划,她说想把陪玩做成“电竞服务创业”:搭团队,做标准化教案,做段位分层与情绪管理培训,把“陪玩”变“陪练+社交体验”。她承认,收入可能会降,但可持续;也许到了30岁,她就退居幕后当老板。
你会为这样的陪玩服务买单吗?你觉得它是娱乐、培训,还是情绪价值?在尊重规则与职业边界的前提下,这份工作该如何被看见与理解?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也欢迎分享你理想中的“电竞陪练”应有的样子。
证券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