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开学,全国七年级学生翻开地理课本,与安徽黟县西递村相遇。这座古村落与马来西亚乔治城作为“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正式载入人教版地理课本上册《居民与文化》章节。
西递首次登上国家级教材,成为千万青少年地理课堂上的“必修知识点”。这背后体现的是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文化认同的培育。
教材编写者独具匠心地将西递的粉墙黛瓦与乔治城的南洋骑楼并置呈现。这种“一东一西”的编排,展现了文化比较的现代教育理念。
课本中这样描述西递:“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保持了皖南传统的古村落面貌”。这种表述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它告诉年轻一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值得珍视,值得向世界展示。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互鉴。将中西方文化遗产并列对比,正是在青少年心中植根文化自信的同时,培养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
西递入选课本绝非偶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中国乡村建筑艺术最高成就”的评价背后,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现实彰显。
村庄“枕山、环水、面屏”的格局暗合传统风水智慧,99条深巷勾勒出“船形村落”骨架。这些不仅是建筑特色,更是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的实物教材。
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在于让抽象的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当学生通过课本看到西递的真实面貌,文化自信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具象化的认知体验。
西递入选课本的更深刻意义在于,它破解了“保护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为全球提供了中国式的解决方案。
同时,“门票反哺+村民参与”机制让保护者受益,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近7万元,避免了“空心化”与“过度商业化”。这告诉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不能以牺牲当代人的福祉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的真谛就在于找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西递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非但不矛盾,反而可以相得益彰。这种智慧,正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
西递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更在于流淌着的文化血脉。作为“中国楹联第一村”,西递254副古楹联中,75副是家训教化。村民每户认领一联作为行为准则。
1830年,知府胡文照修缮祖宅时主动削墙角三分、退阁楼一步,方便路人推车挑担。这则古训如今化作了“听、理、劝、借、退、和”六字口诀的基层治理密码。
文化传承的本质是价值观的传递。西递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源泉。
西递村登上地理课本,为青少年提供了文化自信建立的具体路径:从认知到认同,从了解到热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西递传统村落完全可以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况且,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历史。
当学生们意识到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自信就会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和真诚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觉。
文化遗产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课本里,在我们的认知里,最终将在我们的文化认同里。当孩子们回家指着课本对家长说:“这是中国的西递”,文化自信就这样具体而微地建立起来。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美好的样子——自然而深刻,悠久而新颖。
证券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