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印度的野心逐渐暴露了出来,印度不仅在人口上超出了中国,还想要在方方面面对中国发起挑战。
因为印度背后一直有美国撑腰,苹果手机的生产方向也开始从中国往印度转移,印度2025年的GDP目前来看已经超过了日本,甚至有学者警告,不出10年的时间,印度或许会成为“第二个中国”。
印度真的会成为“第二个中国”吗?中国需要正视印度的崛起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第二个中国”?
最近关于“印度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说法简直是满天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印度未来5年GDP年均增速能达到6.5%,要知道全球经济的平均预测值也才3%左右,再加上那超过14亿的人口规模,这和中国不相上下。
这也让很多人觉得印度接棒中国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这种近乎复制的模式真的靠谱吗?说实话印度崛起主要推动力并不完全来自于新德里,而是来自美国的支持。
在过去几十年里世界经济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的闭环,中国生产、美国消费、中国再把赚来的钱买成美债,资金回流美国,这个模式一度运转得很好,但现在情况变了,随着中国自身的产业升级,这个闭环开始出现裂痕。
美国急切地需要找到一个新的“世界工厂”,一个能够承接低成本制造业、消化美国超发货币带来的风险,并最终服务于美元霸权体系的国家,所以美国把主意打到了印度身上。
当美国看到印度庞大的人口红利时简直两眼放光,超过65%的人口年龄在35岁以下,人口中位数年龄只有28岁,而中国的这个数字是38岁,这片年轻的“劳动力蓄水池”预计将持续增长到2050年。
这不仅是一个政治选择,更是资本寻找下一个增长爆发点的本能行为,各种西方专家都开始鼓吹“未来10年是印度制造业崛起的10年”之类的言论,通过媒体和智库不断放大,最终影响着全球投资的流向,让这个故事听起来越来越真实。
天壤之别
把今天的印度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直接画等号,这本身就是不对的,因为两国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本有着天壤之别。
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像是“从1到10”的升级,在它打开国门之前,已经通过几十年的积累,建立起了一套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体系完整的工业基础,甚至包括了军工产业,这使得它能够迅速承接产业转移,并且有能力在消化吸收后,经济快速的向上攀爬。
反观印度,它的情况更像是“从0到1”,尽管印度的服务业异常强大,尤其在IT外包和软件开发领域,班加罗尔也被誉为“印度硅谷”,诞生了Infosys这样的IT巨头,同时它还是全球主要的仿制药生产国。
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印度工业制造能力的相对薄弱,印度国产的“光辉”战机和步枪等军工产品,性能问题一直被外界诟病,这也反映出印度缺乏一个能够支撑大规模、高质量制造业腾飞的坚实工业底座。
从人口质量来看,印度确实拥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年轻劳动力“蓄水池”,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人口的“质”而不在于“量”。
新中国成立后推行了全民扫盲和普及义务教育,这为后来成为“世界工厂”奠定了坚实的高素质劳动力基础,而印度的教育体系质量参差不齐,尽管教育在名义上是免费的,但受社会阶层,特别是种姓制度的隐性影响,底层民众很难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大量毕业生技能与现代产业需求不匹配。
就算有外部资本的不断注入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印度内部那些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与治理模式,也在时刻阻挠着印度的经济发展,最直观的就是治理效率的差距,中国的办事效率极高,看看那超过4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网就知道了。
而印度的民主政体虽然带来了社会活力,但也常常导致决策过程缓慢,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也常常有分歧,这种效率差异直接体现在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上,道路状况差、铁路老旧、港口拥堵、电力供应不稳等这些都成了经济发展的硬性瓶颈。
2024年第二季度印度GDP增速回落到5.4%,是过去7个季度的最低水平,这背后恐怕也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拖累。
更关键的原因还是社会的不公平,印度的种姓制度虽然在法律上早已被废除,但它的思想依然在就业、教育等各个领域产生影响,固化了社会阶层,极大地阻碍了社会流动性和整体生产力的释放。
层层阻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印度的减贫成就虽然显著,贫困率从2011年的约22.5%降至2023年的约10%,但各联邦州之间的进展极不均衡,广大的农村地区贫困与营养不良问题依然严峻,这与中国将极端贫困率降至1%以下、让超过8亿人脱贫的成就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营商环境,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中国的营商便利度排在第31位,而印度是第63位,这也反映了印度官僚主义和腐败的现实问题,过去印度发生的一些针对外国企业,比如小米、可口可乐的不利事件,更是让其他国家的投资者心有余悸。
这种不稳定的政策环境大大削弱了印度吸引和留住资本的能力,所以印度不会是“第二个中国”,它只会是“第一个印度”,它正在崛起为一个重要的全球力量,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它会走出一条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充满自身特色的道路。
谁也不是谁的替代品,每个国家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在IT、医药领域拥有全球竞争力,它还定下了到2030年实现450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宏大目标,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中印之间也绝不是只有竞争。
两国同为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成员,2023年的双边贸易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尽管存在边境争端,还有印度在国际上的站队问题,但在新能源等领域中印依然有巨大的合作潜力,所以印度想要成为中国是不存在的事,但是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
证券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